行業新聞
動用大量存在的未開發儲量尋求新產能建設,要保留進行戰略接替開拓的投資不斷線。總之,要保持發展戰略的主動性,把科技創新放在首位,以積極作為推進供給側的改革。
從供需關系變化 看剩余產能
產能是產量的基礎,產能的量決定著下一步的生產量,在二者的相對平衡中產能以一定幅度大于產量是允許的。業內把這類合理的產能大于產量部分成為富裕產能。決定剩余產能主要因素在于科技水平和經濟發展速度的重大變化造成的供需間明顯的失衡,也受人為因素的干擾。世界油氣供需決定著其國內生產的經濟邊際,因此在長期低油價影響下,即使存在大量進口也可使之出現過剩落后產能。這時,適當調減落后產能、靈活經營,便是保持生產主動權的重要措施。在投資大幅縮減時要把握好目前生產和中長期持續發展的平衡,處理好當前和長遠利益的關系。
動用大量存在的未開發儲量尋求新產能建設,要保留進行戰略接替開拓的投資不斷線。總之,要保持發展戰略的主動性,把科技創新放在首位,以積極作為推進供給側的改革。
科學技術的發展持續推動著生產的發展。當生產出現革命性的重大發展、躍升時可導致供需兩方面不均衡的快速變化,從而引起失衡。以油氣上游為例,當頁巖革命為代表的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理論和技術趨于成熟時,意味著已有150余年歷史的現代油氣工業進入了常規與非常規并舉的新時期,供應量快速增加,從而凸顯了早已存在的產能過剩,使其得以對油氣和經濟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在人類提高能源效率和環境保護意識的巨大推動下,煤炭、石油市場需求逐漸降低。供、需兩個側面快速、不同步的變化使原有平衡被打破,出現明顯地石油產能過剩。
中國經濟增長轉為中高速的“新常態”后對油氣供應增速的要求降低,這使其已經傾斜的供需天平上又增加了較重砝碼,世界油氣需求降低的態勢更加明朗。他與上述供需兩側面的新趨勢相疊加,使產能過剩的影響更加突出了。
市場以外的因素也可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供需平衡。常見到的是石油輸出國人為的壓產。極端的例子是上世紀第一次石油危機時歐佩克對某些西方國家的禁運。人為壓產使剩余產能明顯增大,造成供應緊張的態勢,從而在金融操作的配合下抬高油價。眾所周知,本世紀2005年以后油價擺脫了上世紀末的長期低迷狀態進入了油價攀升期。與其相應的是歐佩克國家剩余產能由本世紀初的每天100至200萬桶增加至2009年以來的每日300萬桶以上,高時可達每日600萬桶(約合每年3億噸)左右。所以業內人士認為2008年至2014年(上半年)的整體高油價時的供應緊張是人為的假象。
從經濟效益動態變化 看剩余產能
經濟邊際的變化影響著產能。經濟活動的持續進行和發展的最低要求是生產的總成本必須低于其產品的出售價格,這就形成了生產的經濟邊際。就油氣來說,在供應緊張需求旺盛的條件下,價格趨高、生產的經濟邊際值降低,推動著供應方的快速發展,促使生產向新領域的開拓。過去認為低效益、甚至無效益的資源也要被利用,這就使產能大幅度持續提高。而相反,轉為供應寬松需求低迷的情況后,價格走低、生產的經濟邊際值提高。僅僅高效益的油氣生產就能滿足市場需要,過去形成的大量產能就出現過剩。人們總是在追求高效益,資源條件不佳、生產成本較高的那部份產能就會被閑置、被淘汰稱之為落后產能。顯然,過剩產能和落后產能都是動態概念。那么,隨著生產經濟邊際值的變化,對產能的調整也應是順理成章的正常現象。
開放的世界市場打破了產能利用的地區局限。發展的不均衡使世界不同國家、地區間的經濟形勢、生產水平有較大差異,因而出現世界油氣市場的相對分割、出現各國家、地區間生產經濟邊際值的較大差異。歷史地看,由于運輸的便利石油在較早時期就形成相對完整的世界市場,有著價格變化趨勢相近的價格;而天然氣卻在很長的歷史階段保持著區域市場的狀態,其價格和經濟邊際的差異相當大。這種情況直到近年才開始有較大的改變。就中國來說,長期封閉型計劃經濟使眼光長期局限于國內,加上供不應求的局面長期存在,使以國內生產滿足供應成為首要任務,在總體盈利的情況下只強調產量上升。長期開發使不少油氣田進入生命的壯年階段晚期、甚至衰亡期,低效、甚至在中、高油價條件下虧本的油氣也要開發,這已成為不少人心中的“成規”。改革開放和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正改變著這一狀況。在世界油氣供需關系寬松、長期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不存在對進口油氣的人為限制。何況在世界油氣消費大國中中國的對外依存度是較低的,進口增大也不影響國家安全。在國際油價長期低迷情況下使用進口油氣反而更便宜、有更大的經濟效益,何樂而不為?這就意味著國內若干高成本低效益的油氣可視為落后的過剩產能。
新常態下 供應側需調整
隨著科技進步,一方面可挖掘出老油氣田更大的潛力,使之成為近中期產量提升最直接簡便的動力;另一方面使新開拓的油氣區和新領域(如頁巖油氣)的成本迅速度過初期高成本時期,而逐漸以降低的成本不斷增加著新的供應。從需求側來看,同樣出乎傳統認識的預料,低油價沒能明顯提升石油消費國的經濟發展,卻對石油輸出國的經濟產生了明顯的負作用,從而使全球經濟仍處于相對低迷的狀態,油氣消費量只能低速增長。同時,非化石能源的增長所形成對油氣的替代將是日益增長的趨勢。產量的持續增長和消費的低迷兩方面的疊加決定油氣供應能力大于需求的局面在較長時期難以改變,這使得油價只能維持在中等的水平上。隨著國際石油市場的更趨成熟和制度完善、對油氣的金融炒作有更好的制約,油價漲落的幅度及其對經濟的影響也將縮小。總之,與此前不同,我們將可能面臨一個油氣供應寬松、價格相對偏低且相對平穩的新時期。
國際石油市場的新形勢對中國的油氣發展提出了挑戰,也為轉型中中國的能源供應側改革提供了機遇。調減落后產能、靈活經營,保持生產主動權尤為重要。低油價已對中國的油氣生產產生了相當大的沖擊,問題主要出在成本過高。這種狀況分解到基層,許多油井、甚至部分油田實際上是在“賠本賺吆喝”。當國際油價很高時,成本低于國際油價就可視為有效益。但當國際油價大幅持續下降而進口油氣又無實質性障礙時國內存在不少無經濟效益的開發并導致全行業虧損就是嚴重問題。以落后產能持續進行生產是造成其陷于被動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對著今后國際油價可能較長期處于低迷狀態我們應調整開發戰略,更靈活地應對,以保持生產的主動權。
為此,首先要改變以產量為首要目標的生產計劃和考核方式,而以效益為衡量企業的指標尺。建議設定幾個油價區間,各油公司各油氣田具體分析與之相應的不同經濟邊際,屆時可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其有經濟效益的產量和所實施的開發方案。對全國和各產區來說,這雖然只是個較粗的框架,但有此就可做到事前有應對方案和措施,有與之相關各環節、領域的相互配合,容易掌握戰略上的主動。落后產能的調減是個相當精細的工藝操作,不是簡單的一封了之。有的井可改為間竭生產,有的可優化開采方式;關井后仍要做好地面和井下設施的管理監測維護,以備在油價提高后相機復產。今后,在部署生產時要把有計劃的停止無(低)效作業、關停無效益生產井注水井,局部產區油田的減產、停產作為生產管理的正常工作內容。此外,注意到油企的成本構成中固定成本一般占3/4,操作成本占1/4。調減落后產能主要降低了操作成本,更大的提高效益空間在于改善企業的管理結構和決策程序。顯然,面對著國際國內經濟的新常態,在多元化的綜合對策中必須強調供應側的結構改革,努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總之,落后產能調減是供應側結構改革中的“減法”,還要討論他的“加法”。產能和結構調整不應是消極的反應,而應是促使增效益提質,取得發展戰略上更多的主動性
要積極向國外發展,為投資和施工作業隊伍取得高效益開拓空間,供給側改革的眼光不應局限于國內。近年我國以“一帶一路”為契機,加大了與國際經濟交往的力度,無論在金融上還是在基礎設施和能源上的合作上均有重大進展。這為我國油氣加快走出去,改善和擴展供應側的結構創造了良好條件。實踐證明,我國的油氣產業整體上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在陸相和低產油氣田的開發、管線和煉廠建設、以加氫裂解延遲焦化為代表的煉油深加工等方面有獨特優勢,一些短板如如鉆井裝備制造、深水海工作業等已得到加強。這也使我們有能力承包國外油氣產業的服務作業和大型施工、有條件使具備剩余能力的設備和技術隊伍可更大幅度地向國外轉移。
要把握好目前生產和中長期持續發展的平衡。在低油價威脅到企業生存的時候,被迫縮減開支,推遲和取消一些不會明顯影響現實生產的項目,這是絕大多數企業都會采取的被動應對措施。但必須注意到油氣工業的特點。為了應對已開發油氣田的自然遞減,為了滿足持續發展的需要,必須在關注己有產能的同時,未雨綢繆地關注生產的戰術接替和戰略接替,保持為此所需的最低投入,以免在渡過眼前的生存危機后陷入新的后續乏力的被動局面。這個帶有全球普遍性的問題對我國來說更顯得重要。我國的石油己進入壯年階段后期,新增油氣儲量品質下降使剩余可采儲量出現降勢,產能建設和開發成本增高,即使沒有國際低油價的沖擊近年的產量增速也已明顯下降。 2010至2015年間石油產量年增率僅為1.11%。在討論“十三五”計劃時不少人將2020年的產量框算為2億噸,即產量將降到2010年的水平。天然氣也由快速增長的青年期進入了增長放慢的壯年期,產量增速由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的二位百分數降到一位,2010至2014年為7.11%,按2015年的初步統計值1271億立方米計僅年增2.5%。這種形勢使依靠國內外兩種資源中“立足國內”的要求形成越來越大的差距。顯然,我們在應對低油價的“調減”時必須有為中長期的持續發展準備后勁而做“加法”的戰略考慮。對于中國來說,這個任務要比其他油氣生產國更為重要和迫切。以適當的平衡照顧到眼前和今后兩方面是在困境中求生存發展的管理藝術,也可望在被動中謀求一定的戰略主動性。為此,針對中國的實際情況,提出幾項對策:
一方面,在未開發儲量中尋求新產能建設。在投入不足的情況下,新油區新領域的開拓必受到相當大的影響,新油氣田的發現、儲量的增長將明顯趨緩,但中國卻存在一個投資少見效快的新產能建設目標――探明而未開發的儲量。研究表明:以2014年計中國累積探明石油地質儲量中有85.96億噸未開發、占全部儲量的23.8%,石油可采儲量中有10.92億噸未開發、占全部儲量的12.4%;累積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中有5.17萬億立方米未開發、占全部儲量的43.7%,天然氣可采儲量中有1.95萬億立方米未開發、占全部儲量的37.5%。儲量的探明是要經歷較長時間耗費大量資金才取得的成果,而未能投入產能建設和開發等于資金積壓,動用這部分儲量就是盤活存量資金。這只需要進行精細的室內再研究(有時也需投入少量實物工作,如地震),就可提出其中最適合當前著手進行新產能建設的目標。這也就可在規避了新探明儲量的前期投資時仍能使油氣生產按需要得以持續進行。
另一方面,保留戰略接替開拓的投資不斷線。一個國家和大公司若要可持續發展,長期獲得高效益,必須有新的優質資源(儲量)以作為戰略接替。中國六十余年的油氣生產正是由于不斷地開拓新區新領域,發現新油氣田才得以持續。而這項工作是對地下情況的艱苦探索,要在相當長的時段、經歷曲折失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實現的。只有這樣的積累才能使對地下復雜情況、對流體(油氣水)的動態關系的認識由淺入深逐步接近實際,才能發現新油氣田和探明儲量。工作中斷、技術骨干的散失往往使探索、認識中斷,前功盡棄。該項工作中關鍵的也是占投資最大份額的是要完成一批科探井(有時也稱參數井)的實施,無此不足以取得突破性成果。這種短期內難直接見效的前期工作不斷線、鍥而不舍的進行正是中國油氣發展的寶貴經驗和優秀傳統。在勘探開發由各類油企實施后,目前這些前期工作主要由國家出資、國土資源部地質調查局出面組織產學研結合的力量進行,其中最困難的是為科探井籌集資金。歷史上科探井的成功經驗表明其資金必須由負責全國勘探的高層統籌,而不能壓在僅擔負局部地區生產任務的具體油田頭上。在目前這項資金應由國家出,在財政撥款不足時,各種為勘探、為持續發展服務的多種基金可起重要的補充作用。當然,在總體資金被壓縮的情況下更倒逼使這項工作在部署上更有序、實施上更有效。
積極作為 實現供給側改革
產能調節是手段,追求效益是目的。目前在能源各領域都在開展供給側改革,這是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體制轉移的經濟改革的一個重要步驟和組成部分。顯然,經濟體制和生產管理體系的改革不僅貫徹其始終而且是其得以實施的保障。這之中供給側的構成調整是重頭戲,而其目前首要的工作是調整過剩產能,無此則無以夯實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不能適應科學發展觀和經濟新常態的要求。對過剩產能不僅要施以削減、停產的“減法”,更要施以使其適應新常態、提質增效的“加法”,使供給側精簡而更富于生命活力,使之有可持續發展的后勁。從戰略上看,他不僅是應對目前困難(對油氣來說還有低油價的“寒冬”)的一種被動的“防御”,而可以變成爭取主動性的“進攻”。我們應以更積極更有作為的態度對待產能調節、對待供給側改革。
始終把科技創新放在首位。能源供給側改革不僅要“破舊”更要“立新”,要為經濟更健康更有效更持續的發展創造條件,這就要依靠科技創新為發展的動力。以對產能過剩的調節來說,怎么調、哪些減、哪些增都必須從現代科技水平上對其進行重新評價、審視。供給側改革提質增效的實現更要立足于科技水平的提高,立足于各環節的“萬眾創新”。從這個角度出發應當把它看作是一個探索過程,一個動員千萬從業者以創新性思維把新科技應用在能源鏈各環節的艱苦進軍。以頁巖油氣為例,一方面應看到中國的開拓已取得初步成功,涪陵氣田的投產使我國成為北美之外首個進行頁巖氣商業開發的國家,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這僅是在四川一些地區在古生界海相頁巖領域的突破,還有許多領域待開拓,即使在涪陵其開發成本仍相當高。目前的狀態仍難以使這一在世界油氣上引起重大變格的新領域在我國普遍開花結果,也難以保障“十三五”非常規氣指標的完成。若要在初步成功后得到持續發展,在總投資縮減的背景上必須依靠科技創新降本增效、必須保障其相應的投入。
(文章來源:中電新聞網)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航豐路9號 電話:010-63972789